在網路上搜得一篇燒木炭的文章,貼出來分享。(找不到作者的網頁,只有word檔,只好用貼的。)


 
解 放 黑 奴(燒木炭之童年歲月)

 


燒木炭是50年代台灣山地的主要產業,對現代的草莓族來說,聽起來是如此之遙遠而不可及過往歲月,但對一些年齡較長的人,尤其是曾經過此行業的我們,


至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這曾經漣漪過我童年心靈的行業,雖然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陳年往事,但印象依然是如此之深刻、彷彿如昨。


 


燒木炭在50年代,可是台灣北部山區重要的產業之一,我們生逢其時、也躬逢其盛,童年之歲月的我們,就是在炭窯下渡過的。在傳統的農耕之餘,為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燒木炭是許多山區居民主要副業,也是部份農家之主要經濟來源,住在山區的我們就更不用說了,當然是靠山吃山。幼年時期的我、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也沒坐過車,更別說是上幼稚園了,山中的歲月生活,就是我們童年的全部,而所接觸到的全都是砍柴割草或放牛。況且家裡又有一些林地,所以燒木炭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家族主要工作之一。一年當中除了農忙時期之外,其他時間幾乎都做山上的工作,燒木炭也是我們家族最主要的工作,早年時期並不是燒木炭收入好,而是沒有其他行業可供選擇,雖然辛苦、但有工作總比没工作好。


身為山的子民,大家也都能知足常樂而甘之如飴,這山區傳統的古老行業也因時空轉換物換星移,木炭早已被方便火力更強的瓦斯所取代,這粗重又辛苦的燒木炭行業也就逐年沒落而慢慢消失。


如今全台只剩極少數的炭窯,專門燒製供烤肉用之木炭,另外就只剩些許樣板炭窯供現代人參觀憑弔,但對我們來說燒木炭的童年歲月,卻永遠存活在我們的腦海中。


 


打炭窯、就是炭窯的製作,也是燒木炭的基本設備。


燒木炭的先期工作就是打炭窯,炭窯的建立必須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這期需砍伐之相思林總範圍有多廣和炭窯相隔之距離遠近,盡量選擇這期需砍伐林地的中心點來建窯,如此就可縮短木材的搬運時間。一座窯的燒製次數不一定,只要不遭受到破壞,有些炭窯停燒數年後仍然保存良好。第二輪木材成長到可燒製時【相隔七至八年】仍可繼續使用,炭窯若還堪用,也就可省下一筆可觀建造炭窯


的工資。


炭窯所建造的地勢不可太高,若炭窯地勢較高的話,砍伐後之木材工人必須往上搬運,較為吃力。但地勢也不能太低,地勢過低又擔憂下大雨時會有淹水困擾,最重要的是,建造炭窯地點的土質是否適合建造炭窯,距離馬路接駁站或火車站之距離遠近,各種會影響木炭燒製及運輸成本之因素都必須考量,窯址的選定都是開窯老師傅經年累月的經驗的結晶。


打炭窯首先從四周土地開始清理,先在窯址上方把雜草清理乾淨以及實。窯上方土堆實的方法很多除木樁敲打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牽牛來踏,因牛的重量比較重又可節省人力的敲打,但牛踩踏時必須由人牽著走或坐在牛背上,所以牽牛踏地的工作都落到小孩子的身上,童年時騎在牛背踩窯可說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工作之一,因只要坐在牛背上感覺輕鬆又好玩,不用去砍柴割牛草或做其他較粗重的工作,是辛苦童年中難得的輕鬆快樂時光。


炭窯土方泥土踩實後,為了預防下雨,一般我們都會在窯的上方搭設窯蓬來防雨,窯蓬主要是用木材當支架用芒草舖上再用竹皮固定。踩實後之土堆敲打成一座圓形的小山丘,模樣就像是翻轉過來的鍋子一樣,選用方便木材進出的角度及方位來開窯門,窯門一般高度差不多是五尺左右,灶門的開立角度是否方便燒火最重要,其次需考慮的是窯址的風向大多數如何吹,各種相關因素都必須謹慎考量,窯燒木炭時才會比較順利。窯門選定以後就可動工挖窯內之泥土,挖掘只用鋤頭或圓鍬用人力挖掘,運氣好的話没碰到岩壁挖掘起來就比較輕鬆,若是運氣不佳碰到岩壁就有苦頭吃了,我們就曾經遇到過有一座炭窯挖掘到快一半時碰到堅硬的岩壁,挖掘起來相當困難及吃力,記得當時打炭窯是用發包的,承包的工人有點吃虧的感覺,就要求老闆多補貼些工資,別讓他吃虧太大,當時的老闆王德親自到炭窯下看一看,沒說什麼就離開,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兩、三點自己一個人帶著工具十字槁就上山,自己一人努力挖掘,因王德也是工人出身,雖然岩石堅硬,但身手還健在,等到天亮承包商上工時看見最堅硬且最難挖的部分已被處理掉,老闆和工頭兩人默默相視而笑,那互相幫忙為對方著想,多有人情味的雇主關係,這也是自私自利的現代人無法深刻體會的。而挖鬆後之泥土必須用畚箕裝,再用扁擔挑到窯外傾倒,或用畚箕底部綁上Y字型的分叉木繫上繩子用拖的,雖然一樣辛苦但總比用挑的要省力一些,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因當時連獨輪車都很少見,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不管用盡任何的方法只要能把工作做好,工人就像土撥鼠一樣,不斷挖掘直到內部容量合乎燒製標準,窯內部工程做完之後,從窯內挖出的泥土堆積成小平地,就成為入窯前放置木材及出窯後放置木炭的場所,窯裡挖出的泥土所堆積的下方就是我們的天然溜滑梯場,也是小朋友比賽誰溜的最遠最快的地方,有時候還會玩到褲子破個大洞,屁股跑出來看人,有些小朋友的媽媽較兇,回家後免不了要遭到一頓修理。接下來就是通氣孔及燒火灶口結構的砌結,如此一座炭窯才算完成,幾乎每座炭窯都會在灶門口前方搭燒火時的休息茅草房,草房的主要功用是讓夜間燒火的工人夜間燒火之餘睡覺用,一般茅屋差不多是三至四坪,用竹子當籬笆再舖上芒草,以前野生的芒草長度都超過兩公尺,屋頂也一樣是舖芒草,這種房子可說是冬暖夏涼,簡易的床舖是基本配備,床舖是用麻竹敲成扁平狀舖在地上,放上草席就是我們舒服的床了,若是冬天因床的前方就是灶門口所以非常溫暖,我們小時候晚上若輪到父親燒火,我們就都會和父親一起到炭窯底下睡,享受溫暖的火爐,若是遇到夏天就變的很辛苦,不但晚上蚊子多加上灶口燒火的溫度就顯的格外悶熱,且山上夜間也不定時會有蜈蚣或蛇來拜訪,因炭窯又無電燈,所以夏天的晚上走到外面都要拿火把當照明,預防碰到或踩到蛇。


一座炭窯的完成,對燒木炭的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完工時除了拜土地公之外,山神、地基主也是必須祭拜的神祇,祭祀後的會餐是工人最高興的時刻,在物質貧瘠的50年代,要有豐盛的食物可吃,只有在拜拜或工作完工才有的享用。


 


挖炭樹,燒製木炭的主要樹種是相思樹,但也有人用雜木燒製,雜木燒製的木炭品質就無法和相思樹比較,相思樹除質地堅硬外,相思樹燒成木炭後,火侯強烈無煙又耐燒,尤其是木炭的看相特佳,黑到發亮相思樹是公認的上等柴,而其他樹種燒出來的木炭就沒有如此強烈的火侯,當然雜木燒製的木炭和相思樹的價格就相差一大截,以前山坡地都種植相思樹。燒製木炭砍伐的方法和一般伐木不太一樣,並不是用鋸的,而是連根挖起,開挖時先把旁邊的泥土用山匙(長頸的細鋤頭)清開,再用斧頭把樹根砍斷或鋸斷,連根挖起有兩種好處,一、是因樹頭佔一棵樹的比例很高,連根挖起將可增加百分之30的重量。二、是土壤挖鬆後,下次種下去的樹苗會長的更快,當然挖一棵樹比鋸一棵樹需要更多時間,只是以前工資低廉划的來。但用挖的也有其缺點,就是挖鬆後之泥土要是遇到下大雨土壤容易流失,對水土保持不利,只是以前大家都比較沒有水土保持的觀念。


砍伐相思樹是粗重又辛苦的勞力工作,砍伐期間每天一大早就要先準備工具,必備的器具有柴刀、鋸子、斧頭、山匙、、、等,這些器材不是準備而已,而是要在上工之前把這些工具準備齊全、磨利。


通常炭窯離住家都還有一段距離,約半小時到兩小時的路程不等,如果離家近就回家吃午飯,稍微遠一些就帶便當,距離較遠的就帶米、菜上山自炊。


以前野生動物還很多,當然上山也會放一些捕捉動物的野獸挾或陷阱來捉些野生動物加菜,最常捉到的就是野兔和山老鼠,竹雞、飛鼠次之,如果是碰到果子狸、石虎或山羌感覺就像中大獎一樣,當然也會因捉到較大的動物,中午加菜,兩杯米酒下肚,工人下午全部擺平無法工作,碰到這種情形,如果工作不急沒有趕工,老闆都不會管,反正沒做也不用付薪資。


上山伐木如果沒放捕獸挾或設陷阱,通常都會帶狗順便打獵,工人伐木一邊放狗自動搜索,若聽到狗吠聲,就要辨別狗是亂叫還是真的有聞到野生動物的味道,若是聽到有經驗的狗跟蹤到動物的叫聲,工人都會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加入追捕行列,能否追捕到獵物就看運氣囉,有時追了兩三個山頭,白跑一趟也是常有的事,運氣好的話,工人到時狗已咬到獵物,並不是上山砍伐都能碰到好康的,若是運氣不佳,不但沒有口福,而且有可能碰到一些倒楣的事,像伐木時遇到樹上有蜂窩,如果運氣好的話,及早發現不但不會被螫到,反而有蜂蛹可吃,運氣好壞一線之間,如果倒楣無法事先發現,碰觸或搖動到蜂巢就會受到蜂群的攻擊,若遇到的是黃狗古【大黃蜂】就還好,如果衰碰到的是牛螻蜂【虎頭蜂】那就倒楣了,


我們就曾經遇到過沒看見蜂巢,結果碰觸到虎頭蜂巢被叮了好幾針,而且跑了近百公尺才擺脫蜂群的攻擊,只是以前大家身手都很靈活,若不快溜,下場將會很慘,有時也會遇到鳥巢撿到鳥蛋,或捉到母鳥,最常捉到的是竹雞和斑鳩。也有可能遇到蛇或草鞋蟲【碰到會刺人皮膚、超養】,那就要看你的運氣如何了。


伐木是艱辛的工作,在大太陽底下滿身大汗,每到收工時都是全身汗酸味,但為了三餐再辛苦也要忍耐。


一般燒木炭砍伐的相思林地坡度都比較陡,有的連站立都會有困難,砍伐木材之順序必須從山腳下逐步往山上砍,如此才方便搬運,砍伐下來之木材依大小鋸成各種不同規格尺寸,依木材之大小考慮人工搬運能力,大的樹頭以每節不超過200台斤為原則,否則一人將抬不動。一般伐木工人都有背負兩三百斤的實力,是現代人無法做到的,工作從早到晚沒有甚麼做滿八小時收工的,除非碰到下大雨才有可能提早收工,否則只能工作到天黑才拖著疲憊身軀下山,下山可不能空手的,因一棵樹能燒木炭的部份樹枝直徑必須大於兩寸,小於兩寸的細樹枝除了當燒木炭薪火用之外,多餘的部份就可帶回家煮飯菜用,物盡其用,完全不浪費任何薪柴,所以收工回家時,每人都背一大把相思樹枝回家當薪柴。


說到挖炭樹就不能不提起村裡的阿森叔母,記得她每次上山工作都背著小孩上工,因當時小孩還小要餵母乳,因買不起牛奶,小孩沒背在身邊會餓肚子,有一次要砍伐的林地非常陡,幾乎連站立都有困難了,更別說要伐木,工頭勸她這樣太危險,萬一翻落山谷怎麼辦,是否能等做到較平的坡地時再來上工,結果她非常堅持一定要做,因經濟情況太差,非做不可,那哀怨乞求的眼神,至今我仍印象深刻,其背著小孩走在陡峭的山坡吃力伐木的躬軀身影,休息時間給小孩餵母乳時,小孩從背上放下時,全身溼透分不出是大人的汗還是小孩的尿,為了孩子無悔的付出,母愛之偉大讓我們們深感欽佩。


 


滿窯就是把砍伐好的木材依序放入窯中,山上砍伐好之木材數量接近窯容量總量一半時,就可開始一面入窯一邊搬運,搬運相思樹的工具就是蔗架【蔗架就是用兩支Y字型的木材用鐵絲固定,中間綁上一支竹片,上方可放置木材在山坡上,挑柴非常方便,尤其是要休息時只要把一支腳放在地上,人不用蹲下來,要再移動時可說非常省力,是山上搬運木材的好幫手】。因窯內空間有限,要把木材擺整齊,樹枝朝下,頭朝上。並不是隨便把它擺進去就了事,較大棵的木柴,有些重達兩三百斤,從搬入窯內倒立排穩,全都是非常吃力的工作,更需要有經驗,否則就有倒下之可能,擺入時必須用一些較小支的樹枝支撐,縫隙也要用較小的樹枝固定,搬運較細的樹枝,就是我們小孩的工作,滿窯的師傅喊要多大多長的木材我們小孩就要準備,但小孩免不了會偷懶或貪玩,若來不及供給就會挨罵,每座窯之容量大小不一,約在三至四萬斤之間比較多,每次滿窯都盡量把窯的空隙填的滿滿,避免浪費空間,入窯越接近完工,容積越來越小,快到門口時連轉身都會有困難,木材的擺置更要有優良技巧,否則會有倒塌之可能,所有木材放滿後就要滿窯,也就是說把窯門用石頭封閉,石頭與石頭間之空隙必須用泥巴封得密不通風,不得有絲毫空隙,封窯與點火是有一些禁忌的,例如去過喪家不久或女子生理期都不可靠近,否則燒窯期間將比較不順利,家父就曾經遇到點火時,火不但無法往內燒,綠色火苗反而都往外噴,害得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請教一些較年長的老師傅是甚麼原因,老師傅來看過後,叫我們準備一些香、冥纸、糖果,結果老師傅對著炭窯口中念念有詞,燒一些金纸,重新起火就變的很順利,後來我們請教老師傅是怎麼一回事?他只是笑笑的說,有些不乾淨,山神、土地公不爽,燒一些金纸道個歉就好,說起來還真是有點邪門。


 


燒木炭點火後是24小時不能停的,雖然白天又要準備下一窯的木材工作,很累、但是晚上的火還是要不停的燒,通常我們都會在傍晚時準備一些較粗、耐火的木材,因粗的木材較耐火,如此半夜爬起來的加薪柴的頻率就不用這麼多,晚上可多睡一會兒,儲備更多的體力第二天可幹活。


燒木炭小孩最喜歡的就是利用燒火的灶來烤地瓜,火灰悶出香噴噴地瓜,在寒冷的冬夜來一條熱騰騰的地瓜,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香噴噴的甘薯至今仍回味無窮。


一般木炭一窯燒製熟成的時間正常約七至八天左右,是否已完全熟成看窯門的硬度降至那兒,一般是離地約兩台尺就要停火,封閉所有氣孔使木材在窯內自行熄滅,約再等八天冷卻後就可出窯。木炭出窯除要忍受窯內高溫之外,混沌的空氣全身烏漆嘛黑看不到一點乾淨的地方,唯一白的地方大概只有眼睛的眼白了,記得初中時,班上有位彭同學家裡父親也是以燒木炭為業,彭同學每天下課時都必須到炭窯下幫忙父親,例假日就更不用說了,有一次星期天剛好要出木炭,因人手不足,星期日做的較晚,彭同學就在窯下過夜,星期一早餐都沒來得及吃就匆匆趕到學校參加升旗典禮。以前初中每星期一都有服裝儀容檢查,而檢查的又不是本班的班導師,因有班纪清潔比賽及排名,所以來檢查的別班老師當然極盡挑剔之能事,我還記得當時檢查我們這班的鄒老師和我們班導師又有心結,當然就格外嚴格,當他檢查到彭同學面前時,看到彭同學因出木炭弄得滿身烏黑得黃卡旗制服,那誇張的語言和動作,也不管彭同學的感受,大聲咆哮你是來做鬼嚇人的阿!老師我差點被你嚇死,當然也就吸引全操場師生所有目光,班導師也就停止檢查工作回到班上來了解情形,彭同學內心壓抑的委屈當場放聲大哭,也管不了是朝會期間離開隊伍直奔教室,趴在書桌上大聲哭泣,導師也尾隨而至問明原委,彭同學一面哭泣一直啜泣著訴說,禮拜天剛好父親工作的炭窯要出木炭,因家裡經濟情況不佳,想利用假日家裡所有大小都能幫忙以節省工資,因大多是小孩子經驗和體力較不足,因此工作時間較長,工作到較晚,因太累了,所以在炭窯下倒頭就睡,醒來早已經天亮,因只有一套制服,沒衣服可換洗,只好拍一拍穿著在炭窯工作一天多的髒衣服,匆忙趕來上學,所以事情就這樣啦!連早餐也沒吃的彭同學,想到自己所受之委屈,又還要遭到學校的記過處分,而哭泣不止,班導師也深感同情,窮人的孩子沒辦法的啦!


事過境遷,這已是四十年前的童年往事了,當年的彭同學如今不知是否也曾憶起,現在也不知是否還安好,真有無限思念。


 


做炭籠裝木炭的器具就是炭籠,是利用竹片編織而成,做炭籠幾乎是家族產業,做竹籠都是全家出動分工合作,白天砍竹子的人必須負責搬運回家放置稻埕,傍晚依尺寸分段鋸好,再劈成竹皮(袂子),飯後全家出動打底的做底,交織的交織,我記得有位嬸嬸,雖兩眼失明,但手腳仍非常熟練,織的不輸給正常人,真是熟能生巧,當然做炭龍也是當時一些家庭主要副業。


裝木炭用炭籠,但是馬腳(窯最底部沒燃燒完全,介於木炭和木材之間的半成品),就必須用用柴絡來挑,柴絡是用竹片用火燻軟化後折成類似兩個ㄩ型的竹片,上方接合處用粗的鐵絲穿過固定,打開時寬窄伸縮自如,不用時合起來只有薄薄兩片實用輕巧又方便,記得姑丈就是做柴絡的高手,我們所用的都是他的製品,大小寬窄只要符合自己需求,他就有辦法依我們的需求做出我們所需的柴絡,現今社會,也似乎不曾看到這種挑柴工具了。


 


挑木炭,農忙以外的時間,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挑木炭是山裡居民重要的工作,出窯前夕大伙都會到處打聽,那兒有木炭可挑,出窯可是一大早三、四點就開始工作,所以挑夫一大早就排隊等候,大人挑木炭,小孩因力量較小,個子也不夠高,所以只能用柴烙挑馬腳,因木炭都用炭籠裝,每擔都在120斤以上,通常山裡的炭窯到火車站或有馬路的轉運點,較近的路程數公里,較遠的路程,甚至超過十公里,一趟來回往往超過兩三小時,為節省體力,有些挑夫都會一次準備兩套扁擔,第一趟先運個十分鐘路程,把木炭暫時放下,再空手回頭搬運第二擔,也利用這段空手時間調整體力,讓身體獲得短暫休息,而不必停下來,可說把工作效率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此才可多賺一點錢,有時為了要多挑一些,不但要提早到,而且還要自己裝籠,如此敬業精神是現代人所無法想像的。


也有人披星載月、手拿油燈都還在挑,尤其是要經過火車的山洞時,進出山洞時間都要把火車時刻表記得清清楚楚,否則山洞走到一半碰到火車來是比較麻煩的如果火車慢分或碰到加班車,就必須趕快找人孔處躲避,火車的山洞每百公尺都會有一個人孔處,而所挑的木炭一定要在人躲避的前方,如此萬一物品被火車碰到也才不會傷到人。所以挑木炭不只是辛苦的差事也是危險之工作。


說起挑木炭過山洞,我就想起阿北伯的故事,有一次阿北伯挑著木炭過山洞,走到一半時累了想換肩膀,結果一轉身又往回走,一出山洞口一看,只差沒有昏倒,怎麼又走回原點,從此之後,阿北伯過山洞也成了我們茶餘飯後的笑話,比喻人家走回頭路。挑木炭有時累的半死,還沒領到工資,老闆卻先絡跑,記得堂兄就曾經碰到如此倒楣的事,而那年國小剛畢業的他,因叔叔眼睛失明喪失謀生能力,又遇上叔母身體不佳,國小剛畢業就必須負擔起家庭生計,有一次辛辛苦苦挑了三天的木炭,挑炭的工資還沒有拿到,老闆把貨出完就絡跑,以前住在鄉下的都是老實人,很少出遠門,老闆跑路也不知從哪找起,那段期間堂兄家沒錢買米,一個寒冷的冬夜,晚餐家裡沒米可煮,那晚只煮大白菜來當晚餐充飢,因大白菜數量不夠多,堂兄工作的比較晚,回到家時,大白菜都被弟妹吃光了,肚子餓的發荒,天氣又冷,叔叔又誤會他領了挑炭的工資把錢花了,挨了叔叔一頓臭罵,家裡沒米煮,自己餓肚子就算了,還害全家人也和他一起挨餓,受了委屈又冷又餓的,堂兄心裡非常難過,一個才13歲國小剛畢業的小男孩,就要承擔起家裡生計之重擔,寒風刺骨打著赤腳連夜走了十幾分鐘的崎嶇山路來到我們家,因住在山上當時還沒有電,點的又是煤油燈,雖然只是晚上八點多,因是冬天深山又是獨立家屋,四周又無其他鄰居就顯得格外漆黑,堂兄靜悄悄的走到我們屋簷下,當時我們正在用餐,聽到家裡的西米(大白狗)狂吠不已,家父開門一看原來是堂兄(阿錦)蹲在門外哭泣,父親問明原委深感同情他的遭遇,便要他進來先填飽肚子再說,起碼我們還有甘藷飯可吃、鹹菜干可配,但堂兄任由父親如何規勸都不肯進來用餐,只懇求父親是否可以先借他30元,他想離開山上這個家到台北闖天下,父親深知他們處境艱辛,他若離開要誰來養家糊口,正在規勸堂兄的同時,叔叔卻用摸索的方式沿著山路爬到我們家,一路哭喊著堂兄的名字,滿身都是擦傷及黑青,傷痕累累,冷到全身發抖的叔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著生活之艱辛,一面用衣袖擦拭已分不清滿面的鼻涕還是眼淚,寒冷的冬夜北風颼颼呼叫屋旁刺竹,因風吹互相摩擦而產生的屐怪聲聽起來格外淒涼,悲情的人生那年我才七歲,當晚我失眠了,縱然這已是近五十年前之往事了,也早已人事已非,至今回想起仍不勝唏噓。


 


                                 鼎公記系列之十二(燒木炭的童年)


                                 作者:賴鼎公        世居魚藤坪




註:


1,魚藤坪即三義龍騰斷橋附近。


2,癸巳,即1953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