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遊走,時常會看到所謂的駐在所遺跡,那是日本人為了理番軍警駐紮的單位,其中規模較大的在尖石李棟山,1912年建的古堡至今猶尚完好,古堡長寬各約三二十公尺,圍牆高逾丈,作戰用的炮台槍孔歷歷皆在。


看了縣府的古堡介紹,說是日本人來台,原住民奮力抵抗,日軍大舉圍攻殺了許多的原住民,你會以為,日本人很凶狠,會以為原住民住在山裡好好的,為什麼要去理番?


其實,原住民本來不是住在山裡,而是住在海邊平地的。


明朝有一位名將陳第,他在四百年前的1602年寫了一篇文章叫作東番記,記載當時台灣原住民的生活。


茲節錄其中幾段給大家瞧瞧….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小淡水雙溪口,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無水田,治畬(用火燎原而後種植的耕作方式)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而甘香。


男子剪髮,留數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斷齒以為飾。


依據東番記的敍述,十七世紀初的台灣原住民是住在西部沿岸,過著農耕生活的。然後,荷蘭人來了,荷蘭人怎麼來的?


再節錄清康熙年間高拱乾所撰的台灣府志給各位瞧瞧……


天啟元年(西元1621)顏思齊為東洋國(日本)甲螺(海盜頭目),引倭屯聚於台,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


  既而,荷蘭人舟遭颶風飄此,甫登岸愛其地,借居於倭,倭不可。


荷蘭人紿()之曰:只得地大如牛皮,多金不惜。倭許之。


紅夷將牛皮剪如繩縷,周圍圈匝,已有數十丈地,久假不歸,日繁月熾,無何而鵲巢鳩居矣。


荷蘭人善用砲攻,其居台也,雖兵不滿千,而南北土酋咸聽命焉。


當時的台灣北部還住著西班牙人,他們在1626年攻佔了基隆,統治了北台灣16年才被荷蘭人趕走,荷蘭人在台灣的時間也只短短的38(1624~1661)


後來,明末,鄭成功在南京戰敗,無處可去,於是在1661率軍到台灣趕走荷蘭人。過了一段(23)反清復明的大夢。接著清康熙23(1684)施琅攻台,明鄭投降,開始清朝的221年統治, 1895年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人統治50年,接下來是,1949年蔣介石於大陸戰敗,帶著國民黨政府流亡到台灣,學著鄭成功想著殺朱拔毛光復神洲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夢……..直到現在2010….


短短的四百年,台灣歷經西班人,荷蘭人,漢人,日本人各民族的統治,也才發展出多元的文化與強韌的性格。


李棟山古堡的簡介上寫著:日本軍警征討期間,在砲火的摧殘下,泰雅族民死傷慘重,為台灣寫下一頁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看到這一段,不禁也要想到二二八事件,那一段國民黨極力淹埋的人不可告人的,可泣不可歌的悲傷歷史。


看過候孝賢的悲情城市嗎?1945年,日本戰敗撤出台灣,在貪腐暴虐的國民黨統治下,官逼民反,陳松勇演的大哥文雄用台語悲憤的說了一句話,他說,台灣人的命運是:眾人吃,眾人騎,無人疼。您作何感想?









日本人用混凝土建造的古堡




防禦用的鎗孔




山上的駐在所遺址,這種石磊的圍牆很常見,其他的建材都不見踪影,無法想像當時在這深山裡如何居住與生活。




李棟山登山步道口的原住民抗日戰爭圖畫,畫中的原民腰圍短布裸露上身只披白布一片,似乎是熱帶地區的穿著,但是李棟山高一千九,即使夏天也很涼爽,而冬天可是會下雪的,真的可以穿這麼少嗎?還是畫家單純的認為只要是原住民都像非洲土住那樣不用穿衣服的!!




李棟山古堡簡介




老蔣時代的統一大夢,這應該列入古蹟保存。三民主義曾是台灣高中學生必修課程,因為大學聯考要考,不讀三民主義不能上大學,到了大學還沒完,還要修國父思想,其實內容沒變。讀了四年的三民主義,你問長輩它是什麼?就像ECFA,行政院長也答不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