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chcc.gov.tw/ch/tour_1_7.htm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為原住民語,意為「新的草原」。清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在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因新埔地理位置優良,加上水足土沃,而逐漸成為農產品集散地,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劉姓族人則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展開墾拓的事業。清同治三年(1864),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倡議興建家祠,於是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庄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成五股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至同治五年(1866)八月落成。
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以祖先名義結合而成為有力量的組織。
* 建築特色 *
新埔劉家祠新埔街之中央,前為鳳山溪谷地,後為大屏山丘陵,環境優美。祠堂是一座單進三橫的建築,正身部份為五開間,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由於空間高聳,令人有肅穆崇敬之感。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左右次間部份則作為起居空間使用。劉家祠右側尚有另一槓橫屋,為外橫屋,目前作為管理員居住之空間。
在建築構造上,劉家祠之基礎部份多以石材鋪設,以象徵家業之穩固;牆體的部份則以土埆牆為主,只有正面部份以磚疊砌,其中橫屋之牆面間以黑磚,獨具古味,而橫屋之山牆面則為斗子砌牆;屋頂部份則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翹鵝與馬背(棟頭)並存,為本古蹟特色之一。
劉家祠的大木作及小木的雕刻均極為精彩,特別是正身步口廊之木構架部份,不論瓜筒、通隨、束仔及出檐斗栱等均極具藝術價值,其中又以吊筒之蓮花雕刻及倒趴獅豎材更具匠藝。
劉家祠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三多的美譽,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藜照東瀛」、「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等匾額均具歷史價值;祠堂正身為五開間翹鵝屋脊,而兩側橫屋均設有廊廳,廊廳部份屋頂亦為翹鵝屋脊,故有燕尾多之稱;而劉氏族人,人才濟濟具有功名者更不在話下,故此三多之美譽實不為過。
* 小檔案 *
古蹟名稱: 新埔劉家祠
等級: 第三級古蹟
位置: 新埔鎮和平街二百三十號
類別: 祠廟
公告日期: 74.8.1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