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訪過原住民的部落後,肚子餓了,準備吃午飯,於是隨手在路邊採了幾根鮮筍,然後借一處民宿前的門廊下煮午餐。今天的午餐主食是麵條,再加上阿芳姐千辛萬苦揹上來的豬蹄膀及現採的竹筍。簡單營養又美味。
跟一群美女上山,煮飯這回事,好像一點都輪不到我插手,我唯一要作的事,當然是最重要的事.........吃。










吃飽,下山,一路陡下往砂卡噹步道的三間屋前進。





















陡下2.1公里的山路之後,終於看到三間屋的遺址。




三間屋是砂卡噹步道的終點,也是我們今日走砂卡噹步道的起點。








從三間屋起步,往砂卡噹步道的入口還有4.5公里的路程。
























































步道走完了,再爬鐵梯上到蘇花公路,然後穿過約1 公里長的砂卡噹隧道回遊客中心搭車。
這1公里的隧道若是平常來走,一定輕鬆,可是,在走了兩天的山路之後,這1 公里,好像怎麼也走不完,怎麼走都看不到盡頭似地,好長好長..........




搭計程車去新城再坐火車回台北。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花蓮境內,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建造立霧電廠,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岩壁上開鑿出一條長達四點四公里長、一公尺寬的步道,早期被稱為「神秘谷步道」,後來才改回太魯閣族慣稱的「sgadan」,意為「臼齒」。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近年來砂卡礑步道已經成為一條前往花蓮旅遊的熱門景點。「砂卡礑步道」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而在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域中,所形成的峻秀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與生態之美。砂卡礑溪溪床上大大小小的奇岩怪石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潤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美不勝收、任人欣賞想像。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沿途除了可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大小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讓肌膚親潤沁涼的溪水,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砂卡礑溪水終年清澈碧藍,彷如遺世深藏的秘境,整條步道沿砂卡礑溪向前延伸,河床上巨岩林立,由於溪谷佈滿大理石,溪水流經此處,激起大理石釋放出其中所含的碳酸鈣成份,因此溪水呈現一種碧綠泛藍的色系,景緻十分迷人,太魯閣的水石之美,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步道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十分適合親子自然體驗,此處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是溪中的主角,步道上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而還可見到台灣彌猴等哺乳類動物,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是觀賞自然生態及瞭解太魯閣地質型態的最佳自然教室。


The end

感謝 小小 風大師  阿如  阿芳  黃藤  這兩天的辛勞相伴  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s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